尊敬的施蒂爾策女士,尊敬的王東峰市長,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榮幸今天能有機會在這樣的場合作為來自天津的中小企業代表和各位嘉賓分享我的經歷和心得體會。27年前,我在中國北京清華大學畢業后只身來到德國,在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繼續深造。其間,我還在法蘭克福大學學生宿舍住過一年。我生在天津長在天津,天津是我的故鄉。德國法蘭克福和達姆施塔特就好像是我的第二故鄉一樣。所以今天又回到法蘭克福參加這樣的活動倍感親切,就像回家一樣的感覺。
在德留學期間,我收獲很大,不僅在學術上學了很多東西,也對德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對德國人的嚴謹風格和思維方式印象深刻。1994年,我學成回國,在天津為一家德國中小企業創建了在華的獨資企業。因為我對中德文化的理解,企業經營得非常成功,多次被評為天津市先進外商投資企業。
2004年,我和團隊一起創辦了我自己的企業。今天我們的700多名員工分布在全國各地,宜科已經成長為中國工業自動化及智能制造領域的領軍企業。
2014年,宜科在德國成立了子公司。宜科德國的20多名本地德籍員工在德國及歐洲市場開展市場調查、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活動,德國成為了我們重要的戰略根據地。我總對我們的中國同事說,今天德國市場正在發生的事情要兩年以后才能傳到中國市場,而今天德國市場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是德國工業界一到兩年前就開始討論構思和醞釀的了。也就是說從德國人開始討論構思醞釀到傳遞到中國市場有三到四年的差距,等我們在中國市場看到德國工業界的作品時再反應,就已經太晚了,那樣我們就會永遠在追趕。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到德國來,在德國市場上和德國工業界一起探討、構思和醞釀,那樣我們就有機會利用我們在中國的優勢,把這些想法和創意快速付諸實踐,然后我們可以在德國同行還沒有拿出他們的產品前,就已經到德國市場推廣我們的產品。
這樣的事例恰好闡明了德國工業界和中國工業界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每個德國的和中國的中小企業都應該了解這一點并充分利用這一點,當然你可以自己做,也可以找對方的合作伙伴合作,這正是中德經濟合作的要點和意義。
德國工業界最大的優勢是創新能力,我們稱之為從零到一;中國工業界最大的優勢是快速的實施能力,我們稱之為從一到一百。當然,中國還擁有巨大的市場。去年,我們在天津成立了一支智能制造創投基金,專門投資于德國和歐洲市場的技術型初創企業。我們發現了一家位于德國德累斯頓的初創企業,他們有一個非常好的創意,開發了一款自動生成工業APP的軟件,從而使得未來的工業自動化可以使用移動觸摸屏,這是革命性的創新。于是,我們決定投資參股這家初創企業。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像我們這樣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天津還有很多,在發展過程中都得到了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幫助。天津市政府制定了整體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積極運用“互聯網+”推動傳統產業提升和制造方式轉型的戰略方針,出臺了多項舉措幫助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科技創新,開展國際交流,并走向國際市場。宜科公司在德國設立研發中心也得到了天津市科委的大力支持。與此同時,我們在產品研發創新、智能制造解決方案落地、自動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建設推動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等方向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獲得了國家工信部、天津市科委、發改委的大力支持。今年,我們作為理事長單位發起成立了天津自動化與信息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在天津的很多產學研機構一起在天津推廣智能制造的落地,著名的德國自動化公司SEW在天津的子公司也是我們聯盟的重要成員,我們合作得非常好。
在我過去20多年的企業管理實踐中,我始終和德國工業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毫無疑問,德國工業界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一直在向老師學習,我們在緊跟德國工業發展的腳步。當然,我們也不想僅僅是學習和緊跟,我們還要嘗試在某些點上超越德國老師。說句實話,今天德國工業界也有很多地方應該向我們學習。其實這很好,這樣我們才能一起合作和一起成長。
我想以此來結束我的發言,希望我們這次能夠好好地互相學習,預祝我們都能夠取得成功!